盘点新高一选科的3大原则和5大误区
发布时间:2024-09-30 10:52:54
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,选科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,不仅影响着高考分数,还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。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选科时需要考量的三大原则和五大误区,以供参考借鉴,建议新高一的学生和家长点赞收藏!
三大原则
01成绩最大化原则
基于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,从“分数优先,遵循志愿,一次投档,不再补档”这个规则来看,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。分数越高,越占优势,越会被优先投档,如果选科选得好,在赋分的科目中,很可能多得几分。因此,科学合理的选科是保证高考成绩最大化的基础保障。
02自我优势最大化原则
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,只有在优势方面充分挖掘,充分发挥,才能把自我优势最大化,才能更好得提高学科成绩,并找到更优的升学路径。
比如有的学生理科思维非常好,那么选科时,除选择传统的纯理的科目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之外,也可以再选择文科中偏理的学科,就比较容易拿到高分。
03专业倾向性原则
如果有些学生比较明确要往某个专业方面选择,那么在选科时就要清晰的知道该专业的特殊学科要求。
例如有个考生,家里是中医世家。父亲非常希望孩子学习中医专业,将来可以继承他们的事业。该专业现在的选科要求是物理+化学,如果学生没有选择物化,就无法报考中医学。
因此,对于有专业倾向性的学生来说,在选科时一定要早做规划,以免到了高三时再改就来不及了。
五大误区
误区一:哪科分高选哪科
一些学生在选科时,下意识会根据初中的学习情况来选择,哪科分高选哪科这样做其实就是忽略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,而且有些高中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高一选科之后。比如地理,是文科中偏理科的一门,不同于历史政治的侧重背诵,后续学习难度会递增。
误区二: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
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暂时没有规划,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,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。比如“物理、化学、政治”组合可选专业覆盖率最广,但这个组合学习难度也很大,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。如果学不好,哪怕这个组合专业覆盖率百分之百,也是徒劳无功。
误区三:完全基于个人兴趣
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学科,甚至喜欢某个老师,最终选了这门学科,但是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,不能感情用事,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。其次,单纯从兴趣出发,最后组成的选科组合在志愿填报上有可能是与心仪的专业不匹配的。
误区四:想避开学霸
现阶段,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“钻空子”心理,倾向于选择人少的科目组合。但这样一来,冷门的选科组合势必可选择的专业院校较少,会影响到高考志愿填报乃至未来的职业规划。
误区五:盲目跟风或三心二意
很多家长和学生没有主见,感觉选什么都行,盲目参考班级其他同学或亲戚家孩子的选科情况。但选科应该因人而异,基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校情况与偏好等作为客观参考因素,选出适合孩子的学科,更要实时关注选科政策的变动,以免错失重要信息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选科之后孩子不喜欢或者学习吃力,又纠结于要不要重新换组合,换组合又担心落下的很多课能否补回来,摇摆不定,很可能做很多无用功。
对于学生和家长意见不一致的情况,家长和学生应该在决定前统一意见,否则学生在选科之后摇摆不定也会影响学习。